全国防灾减灾日丨重庆发布2024年地质灾害成功预警案例集(四)

2025-05-16

  今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区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规划自然资源部门主动作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数字赋能为抓手,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大力推进地质灾害“四重”网格化防治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点线面”一体化管控机制效果明显,“人防+技防”的防范策略,每年成功预警多起地质灾害发生,有效降低了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久久为功的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培训及避险演练,有力提升了受威胁群众防灾自救意识,促进了各级各条块防灾处置工作经验的有效交流。为进一步发挥案例宣教功能,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辑整理了2024年期间大部分成功预警典型案例,本周将进行公开发布,以期达到广而告之、广泛宣传的目的。

  2024年7月11日,云阳县高阳镇建全村15组发生滑坡灾情,因预警处置及时,提前撤离2户4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7月11日0时,猫爪子滑坡群测群防员秦蜀芸在巡查过程中,敏锐发现滑坡右侧区域出现新增裂缝及局部垮塌迹象,立即上报至村委会及政府相关部门。接报后,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驻高阳镇地质工程师吴志虎迅速响应,联合高阳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进行实地核查。发现滑坡体已有多处散落山石,雨水不断冲刷滑坡面,公路内侧挡墙出现裂缝并渗水。据现场分析,滑坡处于临滑状态,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驻守地质工程师当机立断,建议立即撤离滑坡范围内居住的2户4人,并对滑坡中部道路实施紧急封闭措施,从发现险情到完成人员撤离,整个过程仅用时半小时。上午1 0时,猫爪子滑坡右侧区域发生整体滑动,约3.2万立方米的滑坡体瞬间倾泻而下,损毁了人员撤离前的两处民房。

  受本次降雨影响,坡顶存在大面积汇水,正好在滑坡滑塌区域后部汇集并形成明显的地表山洪水体冲刷坡体,导致本次滑坡的局部滑动。

  本次地质灾害成功预警及避险处置工作,凸显了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在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将继续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为抓手,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

  2024年6月21日,南川区冷水关镇高峰村1组金山寺发生滑坡灾情,因预警处置及时,提前撤离1户2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6月21日8时,金山寺滑坡地裂缝2号监测仪器发生连续预警,并达到红色预警级别,主管部门立即发出通知,要求负责该片区的208地环公司驻守工程师以及群测群防员及时到达现场排查,21日8时20分,驻守工程师到达现场,途中联系冷水关镇人民政府干部赶到现场并通知群测群防员前往监测点附近巡查。

  经调查,预警的局部垮塌Ⅰ区位于人行便道旁,变形范围横宽约10平方米,纵长约8平方米,变形土体厚度约3平方米,方量约240立方米,主滑方向310度。后经扩大范围地排查,在垮塌区左侧20平方米处又发现一处挡墙变形Ⅱ 区,主要为房屋切坡修建条石堆砌挡墙,挡墙高度约1.6平 方米,横宽约15平方米,居民反应近年有发生连续缓慢变形。

  本次滑坡因强降雨诱发。Ⅰ区地形局部较陡,无截排水措施,在强降雨冲刷作用下导致局部溜滑;Ⅱ区斜坡坡面无有效截排水措施,土层松散,在雨水冲刷、下渗作用下,土体发生蠕变推动墙体。

  (二)物质组成:斜坡上部为2-4米厚的第四系粉质粘土夹碎石土,下部为泥岩,松散土体在边坡较陡处易滑塌,下部泥岩易风化,物理力学性质下降快。

  (三)降雨:大量的雨水入渗到坡体内部,不仅使坡体的重量增加,而且使坡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受饱水加载及软化的作用,将会加剧边坡变形破坏的进程。

  (一)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市级专家及驻守地质工程师对预警点开展排查,指导当地人民政府对金山寺滑坡垮塌Ⅰ区的垮塌体及时清除,划定危险区,设立警戒线和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

  (二)立即对受威胁的居民紧急避险撤离,并进行防灾宣传,提高群测群防意识。

  通过专业监测仪器对滑坡变形进行预警,根据预警信息,迅速对滑坡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对地灾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处理、快速响应、尽早处置。专业监测设备与四重网格人员紧密联动、相互配合,设备及时提供信息,四重网格人员快速响应,体现了“人防+技防”的有效协同。受威胁群众积极配合,乡镇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及时进行处置,体现了每年对乡镇(街道)开展地灾防治宣传培训工作的成效,也反应出提高群众防灾意识的重要性。

  2024年7月14日,位于巫溪县上磺镇高家村3组乱石窖危岩裂缝监测点区域变形加剧。因及时预警,提前撤离3户4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7月14日11时,地灾系统发出告警短信,市地矿局川东南地质大队监测员发现监测数据变化速率较大,及时将告警消息汇报给巫溪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议现场核查。经巡查发现,监测点周边有明显变形迹象。

  本次变形主要影响因素为连续降雨。连续降雨后,危岩体自重增加,后缘裂隙水压力增大,导危岩发生崩塌,降雨为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

  (一)巫溪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巫溪县地质环境监测站会同驻守地质队扩大范围开展排查,指导当地人民政府进一步划定危险区范围撤离人员,设立了警戒线和警示标志,落实专人巡查值守,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提高智能化技防监测覆盖率,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对变形异常区域,加强监测力度及时作出撤离、避让等可行处置措施。切实做好避险演练工作,提高全民防治能力。

  2024年7月4日,涪陵区清溪镇青龙村上湾发生滑坡灾情,因预警处置及时,提前撤离3户5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上湾滑坡为已有群测群防点,滑坡纵长约300米,横宽约290米,滑体平均厚约4米,体积约34.8万立方米。6月21日至7月3日,涪陵区持续降雨,7月4日8时2分,普适型设备发出蓝色告警。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107地质队驻守地质工程师赶赴现场调查,经核实滑坡中后部出现不同程度变形迹象。滑坡中部出现拉裂缝、剪切裂缝,该预警信息有效可靠。

  驻守地质工程师立即将核实情况向清溪镇人民政府、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汇报。清溪镇人民政府干部和区地环站相关干部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提前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常住居民3户5人。

  本次滑坡因强降雨诱发。受连续降雨影响,滑坡体饱水,重度增加,降雨入渗补给,导致滑坡体地下水水位增高,滑面抗剪强度下降。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滑坡后部及两侧发生变形,局部出现开裂、垮塌,伴随前缘出现剪出、渗水。随着滑面逐渐贯通,滑坡后缘变形加剧,造成一栋房屋局部垮塌。

  (一)驻守地质工程师现场指导、协助镇人民政府干部划定危险区范围,设置警戒线和警示标志。

  (一)根据市、区气象局天气预测,涪陵区积极落实“叫醒叫应”机制,根据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开展核查,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二)普适型设备发出告警信息,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107地质队驻守地质工程师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驻守队伍的专业性为高效处置险情提供了支撑,充分体现了“人防+技防”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中的优势。

  (三)预警信息发生后,清溪镇人民政府根据会商研判结果快速、有序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至安全区域,确保人员安全。

  2024年7月12日,武隆区仙女山街道子耳坝发生滑坡变形险情。因预警处置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7月7日9时,仙女山街道子耳坝中后部监测仪器发出蓝色预警,随即武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干部会同驻守地质工程师现场踏勘,由于路途较远,武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干部和驻守地质工程师无法第一时间到达,与现场的村干部经电话会商后,决定临时撤离危险区域内群众2户5人。10时开展现场工作,经调查,滑坡中后部发生变形,变形范围:

  横宽约40米,纵长约30米,土层厚约2米,方量约2400方。后缘横向张拉裂缝长约15米,宽约5厘米,下错约10厘米。滑坡中部局部已滑塌约100立方米,未对人员及房屋造成影响。

  本次滑坡因强降雨诱发。滑坡坡度较陡,受强降雨影响,滑坡局部发生变形、滑塌。

  该滑坡主要为第四系土层和三叠系中统巴东组页岩,滑体为含页岩和灰岩块石的崩坡积体,滑床为页岩,滑面主要为基岩面,页岩属相对隔水的碎屑岩,地表水下渗后在滑面附近富集,降低了崩坡积体与基岩接触面的强度,增大了滑体重量,滑坡在降雨作用下诱发变形。

  (一)市级专家会同武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驻守地质工程师扩大范围开展排查,指导当地人民政府进一步划定危险区范围,设立了警戒线和警示标志,落实专人巡查值守,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武隆全区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全覆盖,针对滑坡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通过人防+技防专业预警体系,再结合气象信息,提前发布地质灾害预警,迅速组织开展巡查,划定风险区域,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完善预警预案。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在短时间内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勘查和处置,有效控制地灾险情的发展。